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洪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洪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

洪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

洪阳,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县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的民俗文化深深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凝聚着他们对传统的热爱和传承。洪阳的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洪阳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庆典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贴门神、放鞭炮、挂红灯笼,以迎接新年的到来。洪阳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如划龙舟、吃粽子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体验。

洪阳的民俗文化也反映了这里的民族文化。当地的汉族、回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和谐共居,各族人民都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他们保留了传统的服饰、饮食和语言,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回族人民的瓦罐饭,在用瓦罐烧制出的饭菜中,融入了回族人的智慧和独特的调味方法,成为了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洪阳的民俗文化也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洪阳的百姓会举行盂兰盆会,为祖先和亡灵祈福,祈求平安和丰收。这个传统节日凝聚了人们对故乡的挚爱和对祖先的怀念,成为了洪阳人民的一项重要活动。

洪阳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里的人民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庆典和活动,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片土地。洪阳的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象征,使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和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厚的情感。

在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中,洪阳的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洪阳的民俗文化是这个城市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洪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

试析潮汕民俗的象征与隐喻特性及其文化意义[摘要]象征与隐喻两大民俗特性在潮汕民俗中具有丰富的表现。潮汕民俗中的象征特性主要有物化象征、符号象征以及仪式象征三种表现形式;而隐喻特性则主要有联想、谐音以及暗示三种表现形式。潮汕人在民俗中广泛应用象征与隐喻,主要是出于驱邪趋吉,追求生活富裕,祈求婚姻美满,多子多福,表示对人、对神的友好、崇敬,显示出一种人情美与理想美。民俗是人类在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习惯、礼仪、信仰、风尚等民间文化传承的现象的总和,是经群体、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潮汕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潮汕民俗文化固然有其自身的特性,但也与其他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只是表现有所不同而已。本文试就象征与隐喻两大民俗特性在潮汕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作粗浅的探析,以期加深对潮汕民俗的认识。一、潮汕民俗文化的象征特性

象征一般是指非语言的符号表达活动。[1]象征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形象的实物;二是具有代表作用,即它本身代表或表示另一事物。象征手法远在古代的神话、传统故事等许多民俗事象中就被广泛运用。许多民俗事象之所以能历经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而得以流传、保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生命力,有传承的意义,而象征的采用,正是赋予了、应合了民俗这样一种需求。

民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处于“中介”的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精神现象,又表现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并在传统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之间起着沟通和贯穿的作用。精神是民俗的灵魂和内核,而复杂纷繁的民俗事象则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物质外壳,积淀在民众社会生活的习惯和人们心理深处,并影响着社会和人群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象征就成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因为在民俗文化中,人们总是通过大量的物象、表象、意象、图象等表露出来的某些迹象或单纯的现象,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也就是说,每一种具体事物都有一定的数量、形状、色彩等具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人们通过联想、比较以及运用谐音、会意等方式,赋予它们某些特殊意义,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以约定俗成的惯例,达到人们的心理效应,成为民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民俗文化。正如德国著名学者卡西尔(Cassirer)所指出的,象征是通过外部物质世界中的符号显示内部精神世界中的符号,或从可见物质世界的符号过渡到不可见世界中的符号。[2]就潮汕民俗的象征特性而言,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物化象征

物化象征是指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物体来表达某种意象。民俗中的物化象征,是民众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民众创造的艺术审美形式,其中寄托着民众对于未来美好的联想,是对天、地、人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憧憬。潮汕民俗具有丰富多彩的物化象征。

1、岁时节令。除夕之夜,阖家围炉吃团年饭,必吃肉丸或鱼丸,象征合家团圆,年年有余;吃血蚶(其壳潮人称“蚶壳钱”),象征新年发大财;食猪脚,象征年年有奔头;农家水缸要存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家家户户摆柑桔,象征吉祥如意;初一早吃波菜(民间称“飞龙菜”)、豆干,象征飞黄腾达,发财当官。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节。潮汕人有人日节食“七样羹”的习俗,这一传统习俗是从古之“元旦造五辛盘来”演化的。[3]潮俗中的七样羹,一般是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莞荽、厚合(即“百合”,产于田野,用于喂猪,非中药之“百合”),均谐音取义,以兆吉祥之意。芹菜,谐音勤财,象征勤奋发财;葱,谐音聪,象征聪明;蒜,谐音算,象征有钱算;春菜,谐音春财,象征发大财;芥菜,潮人叫大菜,谐音大财,也是象征发大财;莞荽,谐音缘随,象征有姻缘到来;百合,象征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合起来,成为一句吉利语:勤快、聪明能计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入韭菜,那就是“久久发财”了。

还有端午节吃粽子,象征身体强壮;中秋吃月饼、冬节吃汤圆,象征家人大团圆;等等。

2、喜庆之时。普宁洪阳有一习俗,女方受聘后除回敬男方糖包外,还要送上春草二丛,象征草头结发;猪心一个,象征同心;五样种子(稻谷、绿豆、酵母饼、龙眼干、薯粉圆),象征五子登科;香蕉若干,象征招子成行;甜糖乌豆球,象征克绍萁裘。[4]

旧时潮汕人的“生日”活动一般要到六十岁才开始举行庆祝活动。“人生七十古来稀”,健康长寿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潮汕人的寿诞活动也是隆重的。做生日,必定有一道菜——炒“长面”。“长面”谐音长命,象征长命百岁,延年益寿。

3、读书。孩子入学的这天,父母必须操办四道菜:猪肝炒芹菜、一条全鲢鱼(俗称“龙鱼”)、一块四方豆干、一对红色鸡蛋。吃了猪肝炒芹菜,象征聪明,日后做大官;吃了鲢鱼,长大能长进成龙;吃了四方豆干,象征黄金印;吃了一对红鸡蛋,象征连中双元。[5]

潮汕民俗中丰富多彩的物化象征,无论是上述的鱼丸、猪脚、芹菜等这些物体,还是数字、方位、命名(包括人名、地名、标志名、器物名、事件名等),都与人们的心理特点——趋利避害、祈求平安的特质相关联,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二符号象征

符号是人类最早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Geertz)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而符号是“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上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6]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民俗就是一种总的符号系统,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播,而构成了文化的动态符号。

民俗文化的符号象征,就是运用符号来象征自然变化和人事更替,通过作为符号的各种物体、事象、图象等来表示某种概念或某种思想感情。运用图案作为象征符号的典型例子,是古代的各种图腾。如,狗是潮汕畲族的图腾,狗的图案就一直被作为该族的象征。通过数字、色彩、方位等比较简单的符号来表达象征意义的更是比比皆是。人类之所以创造各种各样的符号,主要是为了把一个复杂的事物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符号象征在潮汕民俗中有很多方面的表现。

1、文字。文字是最明显的一种符号形式。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文字被广泛地运用于潮汕民俗中,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如,春节时,家家户户贴上“春”字、“福”字,象征新春如意,幸福美满;结婚时,花轿、婚床、洞房的门上都要贴上“麒麟送子”的红纸条,象征吉祥如意、嘉瑞祯祥、早生贵子……

2、数字。数字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形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潮汕民俗中,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如,红白事都要送礼,喜事、好事要成双,白事必须奇数。送小孩子生日、“出花园”的鸡蛋必须是两个,寓意好事成双;给死人亲属送纸仪必须是单数,表示死的只有一个人;亲戚或朋友久病痊愈了,前往探访要带十一个鸡蛋(不宜贴红纸),受礼者必全收,不好剩留。鸡蛋十一个,就是象征着今生只此一次,今后没有第二次病了。[7]

3、颜色。颜色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形式,各种颜色都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在潮汕民俗中,颜色象征主要集中在红色、黑色和白色。

⑴红色。崇尚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寄托着美好的祝愿。潮汕人也非常“尚红”,有着浓重的红色情结。红色是潮汕民俗中的第一大色彩,含大红、浅红、紫红等。红色在潮汕民俗中被广泛地应用。

过年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用红盘子装着“大吉”(即柑桔)、贴红对联、挂红灯笼、送红包(即压岁钱)、放鞭炮(红色)。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潮汕人总是以红色来装点欢乐的气氛,以博得“好头彩”——新娘子要穿红色衣服或裙子、红靴子(或红木屐);嫁妆的箱子是红的;灯、碗、筷子、枕头、毯子等都是红色,还要贴红双喜、红对联,挂红灯笼。生子添丁是人生的一大喜事。家里生孩子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喝喜酒,吃红鸡蛋,放鞭炮(红色),而四亲二戚要前来祝贺,给新生儿送红包。乔迁新居(潮俗称“搬新厝”)也要贴红对联、抽红双喜香烟、放鞭炮(红色)。“出花园”是旧时潮汕人的“成人节”,也是人生的大喜之事。男女少年十五岁“出花园”时,要沐浴穿红皮屐,吃红鸡蛋,以祈成人后行好运;游神赛会、进庙拜神的供品上面要染上红色,插上小枝红花(石榴花)。建房子上大梁时,要在大梁两头包扎红巾,以示吉利……潮汕人之所以如此喜欢“染红”,是因为红色能祛邪,象征欢庆、吉祥、快乐。

⑵黑色、白色。黑色、白色为凶色,都与死人的事相关联,或者能够令人想起阴间的勾魂鬼,象征恐惧、凶杀,因而潮汕民间在办丧事时,多用黑色、白色,而在婚嫁、生育、过年等喜庆日子里,则是忌讳穿纯白的、黑色的衣裳,惟恐大不吉利。

潮汕人在其创造的风俗习惯中,大量地运用包括文字、数字、颜色等各种各样的符号,主要是为了把一个复杂的事物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中赋予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的文化意义。

三仪式象征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格尔兹把仪式称作是一种“文化表演”。 [8]

一套完整公开的群体仪式总是在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场景中一系列行为的综合展现。

仪式包括礼仪、礼节和礼物等方面的内容。仪式象征,就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把人类的情感、期望心思给予表达出来,表示对人,对神的尊敬、友好、敬重、祝愿,显示了一种人情美和理想美。仪式对于仪式行为者来说,是因为有“意义”才行为,仪式行为者正是通过行动、姿势、舞蹈、吟唱等表演活动和物件、场景等实物安排构拟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景,并从这样的情景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在仪式的整个过程中,表演活动和场景、实物都是表达或表现意义的手段。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意义的象征体系。

在潮汕婚俗中,有“新娘跨火烟”的仪式。迎娶当天,在新娘到夫家之前,夫家要准备一捆稻草放于门槛。当新娘走到门前时,由迎接的青娘母把稻草点燃,烧出浓烟,再由她陪着新娘,口念“新娘跨火烟,千子万孙”,或“烟呀烟,烟到明年生豆孙(即男孩子)”。念毕,新娘举步跨门槛走进夫家,进入洞房。这一仪式的意义在于期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9]

在潮汕丧俗中,参加葬礼之后,要用“红花”(即石榴花)或加上“抹草“(又称仙草、瑞草)放在脸盆水里洗脸,然后连同洗脸水一起泼倒在外面路上;参加葬礼后,主人必须送客人红糖果、红缯线,其意义在于驱邪怯秽,还以“清气”(即干净)。

在潮汕礼俗中,馈赠礼物本身是一种仪式。馈赠礼品是要有物质的,但在民俗文化中看重的是它的象征意义。赠送礼金,通常要用红纸包着,赋予它一种美好的外形,象征美好的祝愿——给小孩子的压岁钱是红包,期望孩子平安成长,给老人祝寿的礼金也是红纸包着,祝愿老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亲戚朋友有喜事,送的猪肉、喜糖、鸡蛋也必须是红色的,象征吉祥、快乐。

潮汕的生产、饮食、游神、祭祀、游艺等民俗活动都有一套套完整的仪式,各有其象征意义——吉祥如意、平安发财、喜庆欢乐。

二、潮汕民俗文化的隐喻特性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民俗特性。所谓隐喻,是将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标志物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地反映某种信义的象征。[10]在语言文字进入高级阶段之前,人们只是直接用有某种约定成含义的标志语性质的品物相交往,以互相传递信息,更多的隐喻是在古代诗歌文学和民俗礼仪中。

民俗文化中的隐喻往往是复合的。即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与重叠,是一种双重的交叉。火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事物,无论在婚礼上还是在丧礼上,或者是节日中,火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此时的火已不再是实体的火,而是光明、吉祥、兴旺的同义语,是一种信念的凸现、凝聚,是抽象意义的具象化。也就是说,具体的事物经过人们运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特殊的理念和特殊的系统。隐喻虽然与比喻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比喻是一种修辞术,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强化描述另一个事物。例如“归心似箭”,是一种修辞,它是在“归心”与“箭”这两个事物之间作比喻。比喻惯于在两个形象之间进行比较,以突出描述其中之一的特点。隐喻则是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由此及彼,从而实现意义转换的一种方法、途径。通过隐喻方式,使抽象的意义更加清晰而准确地凸现出来。就潮汕民俗文化的隐喻特性而言,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联想隐喻

联想的隐喻是从作为“比”的某一品物的某种属性去引导人们联想到被喻事物的相应涵义,由“隐”而到“喻”。

旧时小孩子过生日、“出花园”、第一次上学都要吃两个红鸡蛋,这是潮汕较为普遍的风俗。其意义有二:第一,两个鸡蛋,寓意好事成双;第二,红色的鸡蛋,寄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对于未来的希冀。在人们心目中,小孩子吃下的不仅仅是鸡蛋。一个鸡蛋代表一只鸡,但人们的想象自然不会到此为止。因为能吃掉一只鸡的小孩,必定体格健壮,将来长命百岁;另一方面,“鸡鸭”之后就是“鱼肉”和“山珍海味”,而能吃鸡鸭鱼肉和山珍海味的人,其富贵自不待言。“长命百岁”、“荣华富贵”,几乎成了旧时老百姓做生日的口头禅,而在民俗中,所有这些祝愿,对于小孩子来说,两个鸡蛋就足够了。

二谐音隐喻

谐音隐喻在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十分普遍,可以说是运用得最多、最广泛的一种隐喻方式。谐音隐喻是根据谐音、假借原理,言此而即彼,实现意义的传递、转换和扩张,使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成为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谐音是诙谐之下乘,然而是高等文明之始基”, [11]正是此意。谐音隐喻成为吉祥语形式的一个重要分支,大量地活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口头语言之中,出现在各种民俗事象、尤其是婚喜吉庆和岁时节令的喜庆气氛之中。在潮汕民俗中,谐音隐喻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人生礼仪中表现得最集中、最明显,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自始至终。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主要为传宗接代,其源远流长。《易经》云:“天地继韫,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女。人承天地,旋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潮汕人“广继嗣”、“求子生子”的意识也十分强烈。以谐音隐喻生成的“求子”意识从生育的第一步——婚嫁就大量存在。如,新娘嫁妆必有灯,因灯与“丁”谐音,隐喻婚后添丁生子;有的嫁妆带有莲花、吹笙童子的画图,隐喻“连生贵子”;而元宵节潮汕各地的开展的“营灯”活动,更是隐喻人们的“求子生子”愿望。

鱼具有极大的繁殖能力,于是,古代人以鱼作为丰收、繁衍和生命的象征,以鱼作为求爱和生育的隐喻。从古代民歌到现代的礼俗中,鱼都作为典型的吉祥语形式保存下来。潮汕濒临大海,又有众多江河,潮汕人嗜好吃海鲜,鱼在潮汕民俗中具有十分活跃的角色。过年过节要吃鱼,婚宴离不开吃鱼,生日宴会不可能没有鱼,孩子要入学读书的第一天要吃鱼……究其原因,盖因鱼谐音“余”,隐喻岁岁有余;而民间喜欢鲤鱼舞,则是因为它多春(即鱼子),隐喻多子多福。

七样羹的谐音,“长面”谐音长命等等,也在某些程度上属于谐音隐喻的范畴。

三暗示隐喻

暗示隐喻是联想隐喻与谐音隐喻的综合。潮汕民俗中有很多方面表现了联想、谐音和暗示的隐喻意义。

每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餐桌上一般都有鱼。这个例子就充分表现了联想、谐音和暗示三种隐喻的结合——鱼谐音“余”,隐喻岁岁有余;而岁岁有余,使人联想到子孙满堂,暗示着生活的富足。

潮汕沿海渔民吃鱼时,吃了上边要吃底面,必将整条鱼骨拉开或将底面的鱼肉剔出,不能将整条鱼翻过来。若真的要吃底面则要说成顺过来,不能说翻过来,因为人们往往会与翻船相联系,这是渔民最为忌讳的。翻鱼使人联想到翻船,暗示着要驱邪趋吉。

潮汕村庄多有种植榕树和竹子,是谓“前榕后竹”。就是说,榕树要种在屋前面,竹子要种在屋后面。潮语叫榕树为“成”,“前榕”暗示有所成就;竹与“足”谐音,即富足的意思,暗示后能富足。[12]这也是暗示隐喻的体现。

由于复合隐喻形式逐步程式化、规范化和固定化,其内容逐渐为人们熟知,“隐”的成分自然逐渐减少,从而成为相对隐定的格式化吉祥语。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13]吉祥语表达了民众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希望和祈求,并为节日庆典增添了喜庆气氛。

其一,由语言形式转化为直观形式,形成大量程式化的装饰纹样,这就是所谓“装饰图案”,或者称之为“吉祥图案”。

旧时潮汕人尤其是小孩有穿肚兜的习俗。肚兜虽小,但人们充分利用这一小小的肚兜,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在达到装饰美化的表达他们的良好期望和意愿,如绣上公鸡、寿桃、白头翁等,隐喻“功名富贵”、“长命富贵”、“白头富贵”;而女子出嫁,往往在肚兜绣上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图案,隐喻的是喜庆快乐,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在盛产石榴的南澳古镇深澳,人们结婚用的眠床和新房的布置,都喜欢用石榴花和石榴的图案做装饰,取其“石榴多子”之意。

上述所列的潮汕人结婚时各种嫁妆,经常画有童子戏鲤鱼,隐喻多生贵子;画有莲花与吹笙童子,隐喻连生贵子;画上喜鹊,隐喻喜上眉梢;都是吉语转化为“吉祥图案”的表现。

其二,吉祥语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交际中的频繁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配合礼仪行为的祝福方式。由于民众中的喜庆吉祥口彩,言简意赅,朴实生动,朗朗上口,作为约定俗成的形式受到民众的欢迎,并世代相传。

在揭阳、普宁一带广为流传着行彩桥习俗。人们在活动中往往说一些充满期望和良好祝愿的吉利话。读书的孩子摸狮鼻,隐喻“摸狮鼻,写雅字”;少女摸狮头,隐喻“摸狮头,事事贤”;未结婚的青年男子摸狮肚,隐喻“摸狮肚,找雅亩”;怀孕的妇女摸狮耳,隐喻“摸狮耳,生阿弟”。 [14]

过年过节,人们喜欢说“新年大吉”、“吉祥如意”;结婚时喜欢说“白头谐老”、“早生贵子”;祝寿时喜爱说“长命富贵”、“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乔迁新房时喜欢说“安居乐业”、“出入平安”;游神活动的标旗上喜欢写着“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财丁兴旺”;店铺开张时,喜欢写着“开门大吉”、“货如轮转”;等等,都是民间十分流行的吉祥语。象征与隐喻这两大民俗特性在潮汕民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潮汕人在其民俗中广泛应用象征与隐喻,主要是出于驱邪趋吉,祈求婚姻美满,期望生活富裕,从而表示对人、对神的尊敬、友好、敬重,显示出一种人情美与理想美。潮汕民俗中的象征与隐喻,反映着潮汕农业社会祈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体现了潮汕文化的海洋性、精细性、存古性。

风俗文化与民俗文化

习俗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区别:一、概念区别:习俗文化是指习惯风俗文化的意思。民俗文化是指民间风俗文化。二、范围与时间区别:习俗文化的范围比较广泛,有全国性的习俗文化,也有不同地方的习俗文化。有一些习俗文化是有时间性和阶段性的,随着社会发展有一些文化逐渐消失。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在时间上较为稳定,传承悠久。三、内涵区别:习俗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习俗文化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例如: 1、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2、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3、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的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深藏在人民的行为之中。

民俗文化与文化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时,注意到上述两类文化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后者的传统比前者更为稳固。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多表现为文化积累中的并存状态。而前者在文化发展中则更多表现为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断创造中被突破和创新而走向现代的。在这过程中,滞后的文化总要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古老的传统总会在现代的竞争中被刷新。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化就是先进化。这种先进性是在历史纵向与全球横向的双重比较中被识别和确定的。普列哈诺夫当年谈到世界各国文学的相互影响时曾指出,后进的民族的文学总是向先进的民族的文学学习。例如俄罗斯文学曾向法国文学学习。而当时欧洲的文学却很少向非洲的文学学习。实际上整个文化的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后进的民族和国家也总是向先进的民族和国家学习的。我国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祖先曾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的东亚文化圈中,日本曾长期向中国的先进文化学习;而到了近代,我国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使我们的文化落后了。从而产生了民族生存的深刻危机,被列强所宰割所欺凌。于是从鸦片战争之后,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从魏源、林则徐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地理,洪秀全、洪仁玕撰著《资政新编》,曾国藩、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说,我们从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一步步向西方的先进国家学习。日本由于先向西方学习,它的文化曾比中国先进,所以中国也从对日本文化的学习中获得许多益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更表明我国文化大规模地向现代化迈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之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现代化选择的重要部分。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使国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包括文化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这都说明现代文化的建设或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向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有自己的优长,而且这种传统文化还是特定国家和民族存在的历史标志,也是发展现代文化的前进基础。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不对的。我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并非没有曲折。“五四”时代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包含彻底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意思。“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砸烂封资修黑货”,更把前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国创造的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都一概否定了。以致一次曾产生新文化建设中的“全盘西化”的倾向,后一次则产生了类似当年苏联存在过的“无产阶级文化派”那种幼稚倾向:妄图在空白平地上去创造新文化。实践表明,这些倾向都是错误的,导致文化传统在一两代人中出现断裂,使我们的文化建设走了很大的弯路,。其实,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文化“推陈出新”、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如毛泽东早就说过的,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有的不仅过时,而且腐朽有害,必须坚决淘汰;有的至今仍然有用,必须加以继承,吸纳进新的文化中来;还有的虽然旧了,虽不能构成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却可作为先人所创造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标志,为体现文化积累的展现,仍然需要加以维护和保存。文学艺术中的情况也如此。如我国传统的戏曲,那些宣扬封建迷信和荒淫色情的,就要淘汰;有些翻新的剧目,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有所创新的传统艺术形式,就可纳为社会主义戏剧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传统优秀剧目和技艺作为祖先的创造,就要作为“国粹”加以保存,即使将来没有多少观众。“五四”后有人对传统“京剧”一律骂倒;“文化大革命”中对旧的戏曲剧目一律禁演,都是对传统文化缺乏分析的错误做法。这个教训,今天一定要很好吸取。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对于我国今天正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我们认为,这样的文化体现着当代文化的先进方向。在我们既要十分重视在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去保存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十分虚心地继续向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去创造能够引导未来的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又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并提升他们整体素质的文化。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统一起来。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反对全盘否定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和“全盘西化”的倾向,同时我们也要反对“一切都是老祖宗的好”这种盲目复古主义和盲目排外主义的倾向。我们认为,无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外国外民族文化都需要加以分析,看看那些东西确实是优秀的、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纳的;而那些东西又是腐朽有害的,是我们今天必须加以扬弃的;还有那些东西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又必须加以保藏并传诸后代的,一定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一切先进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决学来为我所用;一切落后的东西,我们理所当然也要坚决加以淘汰和屏弃。该学的不学、不坚决“拿来”,该丢的不丢,把痈疽继续当宝贝,都一定不利于我们建设新的先进的文化。而该保藏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果不善加保藏,甚至随意加以毁坏,那也就成为人类文化的罪人了。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文化发展水平上也有很大差异。因而要把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建设中统一起来,肯定需要有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为文化的发展还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即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都必须有经济的发展才能有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发展也非常之快。但各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非常不平衡。要使我国的文化全面走向现代,从各个层次和方面都走向世界先进文化的前列,无疑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使各民族的文化继续各具特色,又必须扬长补短,升优汰劣,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参照中,坚决把人家先进的东西“请进来”。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丰富多彩并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又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人民,在文化上无疑也应当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当我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建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我们一定要不懈地为此做出艰巨的努力。

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名词,它既可以指大到一种虚无的思想,也可以指很小的一个文化实体。如果在一个国家,主要是有两种文化的称呼,一种是民族文化,一种是传统文化。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交集的,但是如果具体上来讲的话,民族文化还是包括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民族文化比传统文化范围大

民族不是指少数民族和汉族这个狭义的含义,而是指一个地区上的所有人口的总和。他在很多时候也等于国家,但是他比国家的意义多了一层文化的底蕴。所以民族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不但包括从远古时期遗传下来的,从近代改良过来的,以及现在发展的,还包括正在发展以及未来即将要产生的。可见,他比传统文化范围要大得多。二、民族文化种类比传统文化多

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在传统社会中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习惯,或者是一些史书典籍。所以说在传统文化的种类里,它更多的是与宗教生活习惯或者文字有关。但是在民族文化里面,他更多的包括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民族魂,比如说我们以前的大禹治水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精神遗产。三、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播度广

相对于民族文化的范围多,种类齐全之外,传统文化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于它的传播范围非常的广。因为传统文化多半能够在实体中得到见证,所以在传播上来讲,它更加的便捷实在。而这点民族文化就很难做到了,因为民族文化一旦离开民族的土壤,就很难有生存的空间了。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可以有很多的孔子学院,但外国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愚公移山精神。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民俗文化跨文化

结合自己近年民俗文化学习和具体应用方面的经历,简略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本问题准备分三部分展开,这里是第一部分。第一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一、 民俗的定义国内外不同学派、不同学者对民俗的定义有许多种,但其中最基本、共性的观点为:民俗是某一民族、国家的人民大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不断传承的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简略成一句话:民俗是民间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民俗一词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早,如春秋时期的《管子·正世》记载:“料事物,查民俗。”现代意义的民俗一词“Folklore”,是英国人汤姆斯1846年提出来的。我国在1928年3月21日出版的《民俗周刊》正式使用“Folklore”一词,一直到现在。如中国民俗学会会刊《民俗研究》,使用的就是“Folklore”。二、 民俗的特征由众多民俗事象所承载的民俗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种属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群体性:或者称为社会性、集体性。指作为行为模式或生活惯制的某种民俗事象,必须在较大范围、较多的人群中流传。如 “使用筷子”是中国的一种民俗,其所指的是全体、绝大多数中国人使用筷子,而绝不是一小部分人,这就是群体性的显著特征。地域性: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因为冬季气候寒冷,人们都戴狗皮帽子御寒。而中国的华北、华东等多数地区则不用或很少用狗皮帽子御寒。东北地区人们戴狗皮帽子御寒这一独特习俗,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变异性:很多民俗事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变化,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例如:我们的衣服需要缝好扣子才能穿着,多少年来“扣子”都是人们衣装上不可或缺的组件之一。即便现代社会,人们的多数衣装还是需要扣子的维系才能便捷地穿着。从古至今,扣子还是扣子,扣子的名称和效用都一如以往。但扣子的外在形状、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千百年来祖辈流传的用布料制成的所谓“疙瘩扣”(盘扣),除了在“唐装”和“旗袍”等少数仿古服装上使用,其他服装基本没有使用的。现代人们更多地使用塑料、树脂或金属等材料制成、并用机器加工的平扣或造型扣。稳定性和历史性也是民俗的重要特征。三、 民俗的相近词语1、 风俗指在特定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某些区域或民族所形成和流行的民间行为模式或生活惯制。如使用筷子吃饭,就是在我国以平原地区为主的农耕民族中形成和流传的民风民俗。2、 习俗指在某一定区域的某一阶层中所产生和流传的某种非强制性行为习惯。如在冀中平原农村,历史上曾长期流行富家大户在院落内外修造碾棚、置放石碾(磨),供村民无偿使用之俗。这不是富家大户仁慈良善,而是其有相当的财力,提供场地、修建碾棚,再搜集村民拉碾拉磨牲口的粪便用于肥田之故。3、 礼俗指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所制定的一系列道德和行为规范,其表现为官方遵行的系列礼节仪式。如《周礼》所规定的奴隶制礼器制度:“天子九鼎八簋(guǐ),卿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始于秦汉、盛于明清的封建官服制度(官袍前后缀方补子,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碑碣制度(区别大小官员的碑碣规格、形制)等,均需严格遵守,不可逾越。民俗、风俗、习俗、礼俗四者音、义相近,但又各有不同。四者涵盖的范围依次缩减,而四者功效或强制性则依次强化。

今天的关于洪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知识介绍就讲到这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