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在茫茫网海进入到我们的网站,今天有幸能与您分享关于北方民俗文化(北方民俗文化节日有哪些)的有关知识,本文内容较多,还望您能耐心阅读,我们的知识点均来自于互联网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准确,希望您谨慎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就开始介绍北方民俗文化(北方民俗文化节日有哪些)的相关知识点。

北方民俗文化是指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悠久的、富有民间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民俗文化代代相传,反映了北方地区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北方,许多节日都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节日:

北方民俗文化(北方民俗文化节日有哪些)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北方最盛大的民俗节日之一。北方人民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舞龙灯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是在春节之后的第15天,北方人民会放天灯、观赏花灯,此外还有划龙舟、猜灯谜等庆祝活动。

清明节是北方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北方人民会到坟墓前祭拜祖先,扫墓、烧纸钱等传统活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北方人民习惯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以驱赶邪恶。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北方人民会赏月、吃月饼、赛月亮等,寓意团圆和情谊。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节日,北方还有其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日,如大年三十的“守岁”活动、农历六月初六的“天贶节”、冬至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北方人民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通过这些节日,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庆祝活动来加深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北方的民俗文化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代表着北方人民的智慧、勤劳和热情。这些节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北方地区文化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传统。

北方民俗文化(北方民俗文化节日有哪些)

1、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2、元宵节吃汤圆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直到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3、小年的习俗吃糖瓜、饴糖、麻糖等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4、腊八节吃“腊八粥”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5、北方的腊八节河南人吃腊八饭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北方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方的民风民俗因为地区不同也有不同,下面以北京为例:北京的民俗文化底蕴还是非常丰富的,说不全,拿儿歌举个春节的例子吧: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倌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锅柔、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另外的很多民俗和北方地区都差不多,比如什么迎客饺子送行面;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破五吃饺子;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上天言好事,地下保平安(祭拜灶王爷);像我国很多作为有身后文化底蕴和传承的城市一样,北京的民俗确实太多了。也确实很值得搜集整理并继承发扬。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最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我这生在北京的“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尝到了老北京送的“腊八粥”。浓稠的甜粥,裹着老北京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 “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糊窗户”的景象,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所以策划部的同事建议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而这天的最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炖大肉”、“杀公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大年三十儿,“熬”一宿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如此可以“丢百病”。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大年初一,扭一扭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欢的,这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我小时候,邻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见人便磕头,颇有经济意识,就算把头磕破了,那也是经济头脑。后来果然当上经济学家。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最具北京特色的中秋习俗1.拜月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用于祭祀。而重点摆的是团圆月饼,还要摆水果。水果的摆放很有讲究。桃和石榴要放在一起,过去老百姓认为,多子多孙才是多福多寿;栗子和柿子摆放在一起,名曰“利于商家的繁荣”,撒上一把桂圆,意在“贵在团圆”,远方的游子无法回家,摆上藕,意喻“藕断丝连”。2.玩月玩月在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有两种,一种叫文玩,就是赏月,写诗作画猜灯谜;另一种叫武玩,就是到湖边,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里有缸,盛满水,看着觉得不过瘾,捡起小石子往水里扔,波澜四起。北京孩子还爱在胡同里追着月亮跑,那叫“追月”。3.赏花赏花文化在中秋节也很有特点,家家户户都爱把花堆在窗台上,摆成“花山”。在崇文、宣武一带还有花市,各种花朵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老北京的灯市也同样热闹。4.玩兔儿爷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典型的或者说正统的兔儿爷是一身武将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红战袍,大的背插一把伞盖,小的背插两面护背旗,手上拿着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怀中抱杵,或手中什么也不拿。5.喝团圆酒、吃团圆饼 中秋节自然也离不开饮食文化,吃首先就是月饼,喝要喝桂花酒。老北京人往往习惯自己动手做月饼,有的加豆陷,有的加枣泥陷,月饼一般叫”团圆饼

北方节日民俗文化

以下是北方常见的26个传统节日,其中有些节日也会在南方庆祝或者在全国范围内庆祝。

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

3.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是祭祖和踏青的日子。

4. 清明节:农历二月、三月交替的第一个节气,是祭扫祖先墓地、扫墓的日子。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也称“重阳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称“牛郎织女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是全家团聚、吃月饼的日子。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9. 密阳节:农历十月十八,是纪念辛亥革命的日子。

10. 冬月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祭祖和祈求平安的日子。

11.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进行前期准备的日子。

12. 除夕: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是中国传统的年节之一,也是春节前夕。

13. 元旦节:公历1月1日,即新年第一天,是西方的传统节日。

14. 情人节:公历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情人节,也叫“圣瓦伦丁节”。

15. 妇女节:公历3月8日,是纪念妇女权益运动的日子。

16. 愚人节:公历4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愚人节。

17. 劳动节:公历5月1日,是纪念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日子。

18. 母亲节:公历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感谢母爱的日子。

19. 儿童节:公历6月1日,是庆祝儿童的节日。

20. 父亲节:公历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感谢父爱的日子。

21. 教师节:公历9月10日,是感谢教师的节日。

22. 国庆节:公历10月1日,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23. 年终奖:公司发年终奖。

24. 双11购物节:公历11月11日,是中国最大的网购狂欢节。

25. 感恩节:公历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家人、老师、朋友的节日,主要流行于西方国家。

26. 平安夜:公历12月2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也是除夕夜前一个夜晚。

北方民俗文化节日有哪些

河北有许多民俗文化节,比如:邯郸涉县女娲祭典、磁州窑文化艺术节、邯郸魏县梨花文化节等。

一、邯郸涉县女娲祭典

邯郸涉县女娲祭典是一场古代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盛典,通常活动在每年的9月份,女娲祭典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崇中华母亲文化,传承中华根祖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文化传播平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祭典分为礼鼓启祭、拜谒女娲、乐舞告祭三项议程。在活动现场来往的游客都会驻足停留,女娲造化自然、造福人民、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经久传承、长盛不衰,用最传统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女娲的感恩和崇拜之情,祈愿祖国繁荣昌盛。二、磁州窑文化艺术节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一般在9月举行。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源于北宋中期,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每年的磁州窑文化艺术节都在邯郸市举行,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磁州窑文化,了解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磁州窑大多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白釉黑花独树一帜,瓷器上的花纹主要以人物、乌兽、虫鱼、山水等景物,现在的磁州窑,除继承了过去的特色外,又有新的发展,畅销国内外各大市场。三、邯郸魏县梨花文化节

河北的梨应该是北方数一数二的,那边的梨花也是每年开的最美的。每年的三四月间,春暖花开,梨花也随之盛开,邯郸魏县的梨花节与以往单纯赏花节日不同,除了有特色的梨花观赏区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舞龙、舞狮、秧歌等特色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每年的梨花节都要吸引不少游客到魏县踏春、赏花、旅游。

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什么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书朝廷:“天津之地,水陆咽喉,所系甚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她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维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纽带。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非常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即随之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曾于此时全镇及周边村庄呈现出“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时期损失惨重,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多次的抢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她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性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京剧 京剧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由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艺术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发,形成于北京,具有独特风格的,很快遍及全国的一个戏曲剧种。初始时,并没有“京剧”这个确切的名字,曾出现过“二黄”、“平戏”和“京戏”的称谓。在它孕育、形成时期,(约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剧首先传入了京都的门户——天津。同治中期,皮黄又由天津传至上海。天津虽不是京剧的发源地,但就其对京剧的传播、张扬、促进,乃至于光大方面来讲,是呈显著之势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着适宜于京剧发展的地理环境(地处陆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与人文环境(有着爱戏、懂戏的观众)。从大量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京剧的萌芽开始,几乎所有的京剧名家精英都曾鱼贯津门献出他们最拿手的,或新创作的剧目。如在声腔曲调和舞台语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剧演员、“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的余三胜,“后三杰”谭鑫培、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王鸿寿,李桂春、盖叫天、杨小楼、周信芳以及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来津演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名丑第一人刘赶三、“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创立了武生“黄派”的黄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赵美英等京剧名伶,将众多的剧目呈现在天津京剧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实力也非常强大:窦砚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云、王颂臣等名票不仅自己能唱,还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问艺于他们的京剧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严范孙、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仅素好京剧,而且还积极倡导戏曲改良,亲自组织演员创编新剧目,从而成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中国革命著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诸礼莫不以祈求福寿安康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彩礼重聘。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旧时,祝寿讲究宴请宾朋,请戏班唱堂会,并有男不过10(逢10),女不过9(逢9)之风俗,尤对66岁生日格外重视,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俗谚。津人为公好义,受元代漕运及居民多为明代屯兵后裔人口杂处五方影响,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时调、大鼓、快板等大众化戏剧和曲艺在津十分兴盛,这些戏曲虽大都起源于他乡农村或城市社会下层,但最终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艺术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红”,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产生的摇篮。特别是名角儿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叫响就难以走向全国,过“天津关”是演员能否成名的标准,因而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戏园业大兴,成为旧时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闻名于世的天津皇会,在举办期间,曾是民间各道乐舞老会、圣会大显身手,争妍斗艳之大好机会,故每逢皇会举办之时,全民热情参与,最多时有110多道会的表演,近5000余位演员。《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于此的详细记载。这一调动全民情结,达到万人空巷的民间盛会终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间花会所继承。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少年儿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艺竞技项目则多室外追逐内容租界社区侨民则多以舞会、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回力球等为消闲方式,这些项目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韵,本网站围绕天津地区汉民族民俗进行描述,并以记叙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俗事项为主。同时以“旧时”一词作为断代时间标志,将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范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北方民俗文化(北方民俗文化节日有哪些)”的具体内容,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