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本站的小编子芊,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民俗文化建设(民俗文化建设申请)的相关知识,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我们的知识点较多,篇幅较长,还希望您耐心阅读,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您也可以向我们反馈,我们及时修正,如果能帮助到您,也请你收藏本站,谢谢您的支持!
民俗文化建设(民俗文化建设申请)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独特标志和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民俗文化逐渐消失或走向衰败,如何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特向相关部门申请开展民俗文化建设项目,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计划通过开展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们能够让人们重新认识、感受和参与到民俗文化中去。我们将组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民俗游行、传统音乐演奏、民间舞蹈表演等,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
我们计划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和记录工作。通过深入挖掘、搜集和整理各类民俗文化资料,包括传统习俗、传说故事、手工艺品等,以及对老一辈人口述历史的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我们还将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组织相关研讨会和论坛,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分享。
我们还将积极开展民俗文化的教育工作。面对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和陌生感,我们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们将在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场所举办民俗文化知识讲座和展览,组织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年轻人亲身参与感受并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将与旅游部门合作,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等措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们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赞助,共同开展民俗文化建设项目,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俗文化,为人们创造一个亲近、感受、参与的平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民俗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民俗文化建设(民俗文化建设申请)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拓展资料: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民俗文化建设申请
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整个村寨坐东北面西南,距石阡县城15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集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古书、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誉为“佛顶山下的明清古村落”,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村整个村寨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枢至摇光交天权与天玑形成四个系象限,划分为不同的四个分区,其东南象限为生产区,西南象限为居住区,西北象限为娱乐区,东北象限为墓葬区,功能分区明确,让人惊叹。而居住区的布局更让人惊奇,整个居民区的道路结构为一“斗”字,“斗”字的起点为一三合院(马桑木老宅)的中心,结束点为村寨的水源(天福井),且起点位于北斗七星中天权一天现星的连线上。一、楼上村概况(一)地理位置楼上村位于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处在东经108°07′,北纬28°41′。距县城15公里。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西部,石阡县南部,地处佛教名山——佛顶山脚下,与省级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紧紧相连。楼上村是一个周姓聚族而居的明清古村落,面积4.2平方公里,现有331户,1556人,周姓占90%以上。(二)环境条件1、地质、土壤楼上村以岩溶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间杂多种地貌类型,北高南低,有山地,也有沟谷盆地、丘陵等。土壤有地带性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山地黄棕壤。2、气候楼上村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为1095毫米,全年无霜期280-295天左右,全年日照较多。总的气候特征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3、水文楼上村属乌江水系,发源于佛顶群山,其水域特征是:山高谷深,冲沟密布,排水条件好,地表河流发育完整,坡降大,多急流、跌水积瀑布,水资源丰富。域内主要河流有廖贤河。(三)规模楼上村现有耕地面积1087亩,其中:田832亩,土255亩。辖10个村民组,总人口331户1556人。(四)交通、电力、通讯
楼上村距石阡县城15公里、镇远107公里、铜仁127公里,交通较为便捷。
楼上村电力发达,居民、农户用电率达100%。
楼上村通讯方便,通程控电话现,建有1个移动通讯基站。(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楼上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养,外出务工以及各种特色产业,2005年农民纯收入860元,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二、历史沿革、地方与民族特色(一)历史沿革楼上,古称“寨纪”。后因正楼上一水沟处有一楼房,下面长长的巷道为过道,便称“楼巷”,因“上”与“巷”谐音,久而久之便喊“楼上”,一直沿用至今。楼上村中大都姓周,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建的寨子,有家族委员会,成员有近10人,这些人分别是族中的长者或德高望重之人。其职能是在家族中组织和协调家族成员,对家族成员的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因而其家族委员会职能多,容易做到事权统一,这也是与其它村寨的不同之处。据《周氏家谱》载:周姓为汝南巨族、原系姬姓,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东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进士周国照出仕四川威远县、修建江西会馆、家属于该县洛阳乡大坡里晒金坡居住,后移西蜀潼川乐冶县天井坝仁义乡、明朝弘治六年(1494年—距今502年),始祖周伯泉避难图存,贸易入黔。行至寨纪(初到楼上的古称),备银一百七十两,买田作家业,到四世祖周国祯时,为殷实大富,其后、下至冠贼屡至,上而官吏贪赃,周国祯欲以贵保富,上省藩署参房,至顺治年间,又遭吴三桂兵变,地方玉石俱焚,其祖先遭其毒害,仅存家丁几人,唯独周国祯全家无恙,及例满,发湖广经政所,领凭赴任,归家才几天时间,妻子和7个儿子相继而亡,他深知这是做官的不幸,于是,发誓永不做官,六十余岁时,又娶李氏,喜生三子,并将文凭礼照呈缴,朝夕修斋念佛,广行布施,并设祭祀之典,将部分山村田园作为香费,此间,又买田业一庄,尽量使家家富足,以免走上仕途(永不做官),并祝愿子子孙孙个个贤能,从此以后,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但受周围祯思想的影响,均未做官,古时进士、贡生、秀才等40多人。(二)民族特色楼上村至今保持着独特的古代民族风俗,有哭丧哭嫁、吹唢呐、民间刺绣等古老的习俗。哭嫁歌是楼上村人婚姻中的独特形式和内容。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向长者学习唱哭嫁歌,人们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若只哭不唱,或只唱不哭,或哭得不感人,都视为才德低劣。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中,一般数日,越是临近婚期越是哭得悲烈,先是隔夜哭,后是夜夜哭,临近嫁期往往哭通宵达旦。哭嫁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众亲友、哭开脸、哭穿衣、哭上轿、哭木匠、哭读书人、哭生意人、哭媒人等。闹丧歌是当地丧葬方面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除了形成一套完整的仪式外,还形成了用唱闹丧歌这一特殊形式来表现对死者的感情。闹丧歌,又称“孝义歌”、跳丧,世代承袭,进入近代,这一习俗得到传承和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内容。闹丧歌分为开歌扬、接亡人、唱孝义、送歌神4个程序。
花灯戏,又称“花灯”、“高台戏”,清朝后期传入楼上村,逐渐普及,一般在正月的大年活动。每一灯班由20人左右组成,届时,花灯班子走村串户,在堂屋、院坝尽情演出,以传统剧目和反映现实生活为内容。三、历史文化资源楼上村文物保护单位较多,历史文化价值高,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其中省级1个,县级有周氏宗祠、小屯寺、周氏墓群、葛凉寺、神皇庙遗址、双龙洞等6个。(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上村古建筑群楼上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集梓潼宫(戏楼、正殿、南北两厢及院落、后殿、观音阁)、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于一体,南明永历八年(1654年)建梓潼阁,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正殿五间,嘉庆六年(1801年)建南北两厢,道光二年(1835年)建观音堂(已毁),咸丰十一年(1861年)部分毁于苗民反乱,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正殿及两厢。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后殿。民国五年(1916年)建戏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村民集资建天福井。民居中大都为清晚期建筑。2004年12月,石阡县人民政府将楼上村古建筑群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期间,梓潼宫古建筑群曾被用作私塾,解放后一直为石阡县联合小学使用至2003年,戏楼曾为代销店。2004年由县财政拨款20万元对其进行保护性维修。2004年12月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归文物部门管理,石阡县文物管理所对该片区古建筑群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梓潼宫古建筑群位于楼上村头乌龟壳山的顶部,现存戏楼、正殿、两厢、后殿等建筑,与楼上古村落、古巷道、古屯卡、古墓群、梯形水田、廖贤河和林木山体及栖息于古树上的成群白鹭等,构成了良好的历史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空间。梓潼宫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正殿及两厢、后殿在一中轴线上,正殿居最高处,其平面高于后殿2.5米,戏楼位于正殿北侧,相距约百米,地势低于正殿20余米,天福井在村寨西侧。2003年,楼上村被石阡县列为古村落加以保护,而梓潼宫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予以重点保护。2004年6月,邀请了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对梓潼宫古建筑群进行了现状勘测,并制定了保护维修设计方案,于2004年底进行维修。
戏楼:戏楼为穿斗抬梁式二层歇山青瓦顶建筑,坐东向西,结构为左右厢楼配有走廊,居中突出舞台,面阔三间,通面阔12米,明间进深6.35米,耳房进深2.9米,建筑面积98.70平方米。明间共用16柱,其中8柱落地。两耳房共用8柱,其中6柱落地。二层明间前部为戏台,正面置“福”、“禄”、“寿”彩绘屏风,两侧各置门洞一个,正面及两侧梁枋下饰卷草纹挂落,檐下装鹤颈椽及板。两耳房一层置楼梯上二层。二层前檐、两山及后檐均装板。两山后檐置围墙。一层地面为三合土,有石制柱础。二层置楼板。大梁题记为“民国五年”等字样。正殿: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小青瓦顶建筑,坐东向西,面阔五间,通面阔17.2米,进深l5檩,通进深8.3米,建筑面积l42.76平方米。正殿较之后殿地坪高出2.5米。梁架明间为抬梁式,采用26柱,其中14柱落地。前檐带廊。明间老檐柱间装隔扇门,两次间老檐柱间正中为对开板门,两侧为槛窗。两稍间廊柱间装板,正中开直棂窗。明间后檐正中开板门,两侧为槛窗。两次间及两稍间后檐均装板。明间后檐金柱间装板至穿枋,上装走马板,置神龛。两次间梁架装板,两稍间梁架装板并分别开两直棂窗,两山面带披檐。前檐廊间铺墁青石,室内为三合土地坪。两稍间后檐处分别有石梯下至后殿。北次间廊间立有《重修梓潼宫序》石碑一通。屋盖部分在板椽上直接干摆小青瓦,铜钱如意卷草纹饰脊刹,灰塑鸱吻。南北两厢及院落:南北两厢均面阔二间,通面阔6.15米,进深7檩,通进0深3.15米,梁架采用l5柱,其中9柱落地,为穿斗式悬山青瓦顶。东间为过道,三合土地坪,在中柱间置对开板门。西间为地楼板,前檐装槛窗及板门,后檐装板,正中开一直棂窗。梁架间均有木隔断。院落。呈长方形,南北长11米,东柲西宽6.3米,地面青石板铺墁,横向对齐,竖宽不等。院落西侧为一长11米,高2米的照壁,照壁正中有一吞口,内置神像。后殿:为两重檐四角攒尖小青瓦顶建筑,面阔三间,通面阔l6米,进深11檩,通进深6.5米,建筑面积l04平方米。明间二层,为双重檐四角攒尖顶。明间共用l5柱,其中四柱落地,底层减柱两棵,二层置雷公柱。两次间为穿斗式梁架,共用18柱,其中10柱落地。后殿前檐带廊,两山有披檐。明间一层前檐老檐柱间装格扇门,二层四周装风窗。两次间前檐老檐柱间装槛窗,上装走马板。后檐均装板。两山装板至首道穿枋。两次间有楼梯上二层。前檐廊间铺青石板,室内铺三合土。明间屋面卷草纹饰屋脊,葫芦宝顶,小青瓦屋面。大梁题记为“皇清光绪八年正月初七汝南族等共修”。天福井井口坐东北面西南,井上建叠涩悬山穿斗小青瓦顶建筑,占地面积30平方米。分两级,第一级井池为洗菜用,第二级为洗衣用。井口南侧立有修井石碑一道。原井处建有六角亭,早毁。明清古民居:村寨中的民居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貌,为贵州省内少见。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那鳞次栉比,古老幽深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全村200余栋民居中,有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建筑34栋。这些古民居,建筑装饰质朴简洁,风格明快,工艺精湛,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民居多为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龙门呈内八字形状,意为趋恶避邪,财不外露。龙门不正对堂屋,都是歪着开,青石板古巷斜着走,又称“歪门四合院”。三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这些联匾皆有来历,大多与主人的身世、家族的荣显及撰写人的祝愿相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窗棂间镶嵌精雕细刻的人物、鸟兽、虫鱼、神鹿、凤凰、花卉等图案,可谓独巨匠心,其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其古民居建筑精致,花窗精雕细刻,技艺精湛,美妙绝仑,呈现出一幅幅龙飞凤舞,鸟鸣虫叫的画面,反映出这里的安居乐业和含蓄平实。楼上村民居“斗”字型古巷,各巷道均以青石板铺路,斑驳凹凸,巷宽2—3.5米,并有0.3—0.4米宽的排水沟与之平行,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这条条水沟汇入廖贤河,注入乌江。几百年前,这种道路和排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至今令人赞叹不已。巷道同时也楼上村最好的放火带。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只需撑着就近巷道两边的石墙直上屋顶,把瓦掀开,就能使火苗上蹿,从而截断火路,阻止火势蔓延。楼上村的庭院两边,各修有一口用石条砌成的消防池。牢固的防火设施,使得500多年来楼上村都没有出现过大的火灾,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四合院古民居,家家户户都有龙门,只要把龙门关上,便可以防盗。经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和地区文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专业人员对梓潼宫古建筑群进行现场考查、论证、评估,一致认为:梓潼阁古建筑是楼上村古建筑群和楼上村及周姓家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和信息载体,它记录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楼上村乃至石阡政治上的变幻,经济的盛弱、文化的兴替。现存建筑的布局、形制、脊饰等及自然理念、风水理念,展现了古代匠师和当时人们的审美理念、心理特点及价值取向,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民俗学、礼学、风水学、环境生态学以及周姓的家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2)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座北向南,面阔三间,通面阔15米,进深10檩,通进深6.5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大梁题记为“贵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楼上住居”、“大清光绪拾玖年岁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间有《轮水石碑记》石碑一通。小屯寺 小屯寺建造年代不详,小屯寺规模宏伟,殿宇辉煌,整个寺庙建筑精细、布局适体、陈设典雅、殿宇壮观。由于战火匪盗,现仅存正殿、寺院基址、和尚墓群、天井院落,其石墁院坝、石阶、石凳、石鼓、石缸保护完好。5座和尚古墓距今100-200年,古墓均有石碑可考。小屯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周氏墓群 村中古墓多处,阴宅阳宅相依相靠,墓冢文化深厚。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等,墓群建造特色为省内少见,慕名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几百年来,周姓人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进士、贡生、秀才等便有40多人。现寨中有大学学历以上11人,中专生7人。周姓一直推行勤、俭、忍、让、孝、礼、义、耕、读的处世之道。今明风之古朴,村民以礼待人宽厚无比缘于此道。葛凉寺 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八十年代被拆迁改为粮站点,其正殿三间,建筑构架保存基本完好。神皇庙遗址 神皇庙修建于清代,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毁于解放初期,现存石阶保护完好。双龙洞 洞分一方一圆,一雌一雄,两洞相距10米,每洞各长1000米。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形态万千,其主要景点有“新娘婚纱”、玉观音、飞来瀑布等10多个。(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1)木偶戏木偶戏是流传于楼上村民间的傀儡戏剧种。鼎盛时期的演出范围辐射到全县各地及周边湘、鄂、渝、黔等省边区的各民族中。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以远的“刻木人像”的“傀儡”,为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据口传资料,大约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传入,至今已有八代传人。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为鼎盛时期,拥有太平班、兴隆班、天福班、杨本家班、泰洪班等。现“泰洪班”传人仍从事这一木偶戏表演。其基本要素包括唱腔、锣鼓牌子、“头子”、戏装、道具、表演等方面。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附近州县唯石阡所独有,故被誉为“中国木偶戏之乡”。2006年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傩戏傩戏,被专家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石阡傩的活动,始于元代,明清时期遍布石阡各地,现存傩戏班有近30个。傩技十分惊险,如“上刀山”、“下火海”等傩技堪称一绝。1998年以后,石阡傩面具连续三次到北京、深圳展出,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仡佬傩戏的面具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一个个面具或真或美或丑,被仡佬人雕刻得栩栩如生。(3)长号唢呐楼上村长号唢呐,已有数百年历史,属自然形成、自由组合的民间民族乐队,现全村有2个长号唢呐队,每逢婚丧嫁聚、乔迁进宅、拜寿之类必请长号唢呐队吹吹打打加以庆贺或代为致哀,是反映当地民众喜怒哀乐的真实写照。现在可吹喜怒哀乐、生活情趣的曲子达80余曲。(4)民间艺术楼上村在民间艺术方面自成一体,表演形式独特,别具一格,灵活多样,颇具地方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和表演的有花灯歌舞、花灯戏、溜秧歌、毛龙灯等群体歌技,在重要节庆时候便自发组织表演。六、保护措施
楼上古寨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最远为明代古居。多年来,靠老百姓自觉的保护意识,原有的古建筑群、古木奇树群、明清古墓群等保存完好,靠百姓自编家谱,记载了多年来的历史;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楼上古寨的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大了财政投入,保护机构、保护范围、保护标志、保护档案“四有”工作逐一落实,防火、防盗、防损坏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办法较为完善,使得楼上古寨的历史文化风貌保存完好。(一)具体措施楼上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即保护古寨历史文化的形成、空间格局、街巷尺度、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的构成要素,延续历史文化环境。贯彻“分类保护、积极修缮、严加控制”的工作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继承历史遗产,加强文物保护。1、建设单位在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具体规定要求,依法取得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设计单位应当按照保护规划中规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2、在保护规划范围内不得有下列行为:(1)违反保护规划进行拆除或者建设;(2)改变保护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3)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反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4)破坏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保护规划确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5)其他不符合保护规划的行为。3、对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分类保护和整治:(1)不可移动文物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保护;(2)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按照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进行保护;(3)其他建筑应当按照楼上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整治。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具体分类标准、保护和整治的具体要求由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4、对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或建筑,由县人民政府统一确定设置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非法移动、拆除保护标志。5、对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因保护的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的,公安消防机构和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措施。6、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不得违法拆除、改建、扩建。7、对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须修缮文物或建筑,应报修缮方案经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审批实施。(二)文物修缮、环境整治工作1、2004年由石阡县建设局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楼上古寨做了《石阡县楼上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于2005年3月份通过论证;2、2004年8月份,由县财政投入20万元对古寨内梓潼宫、戏台、天福井进行维修;3、2005年由上级相关部门投入60万元,对古寨内环境进行了整治。4、2006年贵州省建设厅投入24.8万元,对楼上村的道路、排水系统等环境进行整治。(三)最终目的通过对楼上古寨做《楼上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措施,加强对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设立保护机构,明确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建立保护档案,使楼上古寨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达到古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七、历史文化资源综合评价楼上村是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文物保护单位较多,保存文物古迹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很高,对当时社会的民俗学、礼学、风水学、环境生态学等方面均有研究价值。该村还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神奇绝妙的自然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楼上村是典型的明清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
民俗文化研究课题报告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民俗文化村建设
1.民俗旅游村策划案龙泉村民俗旅游村占地900多亩,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有九条潺潺的泉水自然形成,俗称九龙泉。清澈流动的泉水滋养着乡村的溪流。贺兰烽火台和古汉群遗址近在咫尺,印证了龙泉村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乡村民俗展示馆中逐渐显现的文化遗迹,会让人感受到农耕文明的沧桑。100多名农民错落有致、与山和谐相处的新居,野生紫蘑菇、农家乐等天然绿色食品贺兰山的枸杞和无公害蔬菜,以及舒适的田园风光,是开发建设生态休闲观光农家乐民俗的最佳选择。龙泉村作为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创意旅游休闲胜地,将追求一流的规划、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热忱欢迎有识之士投资置业、合作开发。项目开发后,游客可以感受到吃农家饭、住农家乐、干农活、当农民、不定期来民俗文化新村所带来的田园生活乐趣。2010年至2012年,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是农村特有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资源,有效地将农村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景点。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景观、文化、农产品等因素的创意开发,将具有民俗风情的传统村落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村落。根据个性化的不同,它可以分为:1.休闲度假主题乡村旅游(主题庄园、观光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游乐和慈善)2.以民俗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当地民宿文化、古建筑文化、民俗研究、创意设施)3.健康乡村旅游(温泉度假、体育健身设施、健康疗养院、药膳)4.自然体验乡村旅游(科技馆体验、天文夜观、婚庆文化体验、手工艺制作、世纪街区):2.民俗旅游策划方案1.集锦收藏是指在一个主题公园内,将散落在一定区域内的典型民俗收集起来。2.复古复制复古再现是对现在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构和再现,让参观者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3.原位浓缩就地集中型是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地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由于时代的发展,建筑、服饰、风俗等。已经被淡化,不再具有典型性,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日、婚礼)只会在特定时期呈现,所以可以通过删除复杂的来简单展示。4.自然风格Native-nature-style就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区,选择最典型的交通便利的村落,向游客宣传。这需要村民自然的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作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任何加工改造。5.主题附加风格主题依附型是指民俗文化主题与特定功能的旅游设施相结合,相得益彰。6.短期表达第一,基于民族民间传统的节日。第二,流动民俗文化表演。3.民俗旅游规划案例我随便写的题目:扫尘时间:新年sDay23目的:了解习俗目的准备:记录准备内容和步骤:向长辈学习,查阅电脑,整理答案。4.民俗文化村策划方案崇左太平古城规划特色表演创新项目编制项目采购城市配套休闲美食娱乐项目民俗特色5.民俗旅游项目方案我个人认为,选择民俗旅游这个话题的目的是宣传民俗旅游项目,吸引人们走出去拥抱自然,在美丽幽静的乡村度假。6.民俗旅游设计方案文化建设同心同德建设文明新农村。7.民俗村打造方案(1)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并提供工程施工p等一站式服务(2)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将重点村纳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项目。根据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重点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保持村庄的原貌和乡土气息。(3)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引导村集体、村民、外来投资者开发农业观光、文化体验、民俗农庄、科普教育、乡村度假、休闲体育、特色餐饮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采取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直接组织职业培训,或者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符合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等方式。培养乡村旅游带头人和经营户,对重点村农民开展经营管理、住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讲解、文艺演出、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5)加强乡村旅游推广。旅游部门会同宣传部门,以形象品牌为核心,开展美丽乡村游通过旅游节、媒体专栏等多种方式面向重点村。从2010年到2012年,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得不提乡村振兴计划发展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随着我们国家这些年的蓬勃发展,工业化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城市化,接近60%。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定居就业,导致农村空心化,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的农村开始萧条。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工业和农业必须协调发展,两者缺一不可。这个时候,从国家战略层面,发力乡村振兴,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我是一个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农民,现在在城里工作买房。我从心底里还是希望以后能回到农村生活,因为我依恋农村生活,因为我属于那里。中国的根美国的传统文化在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是发掘传统文化。广袤的农村土地,有青山绿水,有未被污染的环境,有诗意的田园生活,有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未来乡村发展的方向是通过生态农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宜居性来促进乡村旅游。因为农村是以农产品输出为主,所以它的发展建设注定不会像城市一样。对于农村来说,有的地方可以现代化,有的地方不行。比如农村的路,一定要修的非常方便。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全国各地的每个村庄基本上都通了水泥路或柏油路。早些年,口号如果你想致富,先修路终于实现了。原始的乡村历史文化景观可以不要现代化,那样会失去本来的意义。即使改革,也是保护性改造。振兴乡村也要秉持农产品出来,人进来的理念,人进来才能发展乡村旅游。农村如何吸引外地人进来消费旅游?其实问问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会有简单的答案。他们会说:喜欢农村的蓝天白云,喜欢田园的慢节奏的田园生活,喜欢农村的柴门鸡犬;喜欢农村的绿色食品,喜欢农村邻里宗族的人文关系;我喜欢农村的传统民俗文化。所以在农村做好这些事情是一件非常系统全面的事情。现在政府农村是风水宝地,每个地方都可以根据当地地域特色和传统人文历史打造自己的区域名片。比如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你可以在这里看到现代生态农业;你可以在牛耕体验手摇锄头的老式传统农事画面,也可以享受带栅栏的茅草房的惬意生活场景。阳化谷向你展示古人《大包干带头人、新时期优秀村干部沈浩》向您展示了小岗村村民大胆探索、艰苦奋斗的精神。小岗有着如此独特的乡村文化历史,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使得小岗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出了自己富裕的当地农民。小岗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也是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每个地方的村庄都不一样。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和农民积极探索实践,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衷心希望中国的每一个村庄都能繁荣昌盛,农民都能安居乐业!
天津十大民俗文化
天津有名的艺术形式有:相声、天津时调、天津快书、话剧、跨鼓中幡、高跷、耍狮子等。
天津快板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香河、宝坻一带,演唱简单,所唱段子多为"蔓子活"(连台本)。后经刘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兴盛起来。刘文彬嗓音粗犷宽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纯朴,引人入胜。刘文彬之子刘少彬继承其艺。今天津曲艺团郝德宝,女艺人王韫秋,业余演员董湘昆,都深得刘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观众喜爱。西河大鼓西河大鼓传入天津较早,由于西河大鼓所唱多为"蔓子活"
,如"杨家将"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观众,二、三十年代在东兴市场、河北鸟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观众捧场。其中女艺人马增芬于1936年所唱的"绕口令"一曲,风靡津沽。相声相声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同光年间。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少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鬻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天津话剧在中国话剧历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第一个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张伯苓的九弟张彭春。单弦单弦,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西城板83岁的马云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诞生于天津老城厢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种,吐字发音完全是天津话,说唱都极富乡土气息,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其吐自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当年在茶楼演出时,常座无虚席。民国初年,天津城北门脸有宝和轩茶社和海锐茶社,是专演西城板的地方。现在这个曲种已基本无人会唱,近于失传,殊为可惜。
民俗文化建设(民俗文化建设申请)的介绍,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篇文章,更多关于民俗文化建设(民俗文化建设申请)的相关知识,我们还会随时更新,敬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