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来给您讲解有关白族的民俗文化(白族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白族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之一。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他们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使他们在众多民族中独树一帜。
白族的民俗文化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婚嫁礼仪等。在日常生活中,白族人重视家庭和睦和社区互助。他们注重孝道和崇尚祖先,尊重长辈并注重家族传统的延续。白族人还注重团结友爱,他们乐于助人,乐于与人分享。这种友善的精神使白族社区成为一个紧密团结的集体。
白族人的节日庆典也是他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三月三”和“泼水节”。三月三是白族人的传统节日,他们会穿上传统的服装,进行歌舞表演、龙舞、踏青等活动,一起品尝特色美食。而泼水节则是白族人欢庆丰收的节日,人们会手持水枪,相互泼水来洗去身上的厄运,象征着净化和新的开始。
在婚嫁礼仪方面,白族人有着独特的习俗。结婚前,男方会送一些礼物到女方家庭,表示求婚的诚意。而在婚礼当天,双方亲友会参与到盛大的仪式中,喜宴上会有丰富的菜肴和精美的点心。白族的婚礼非常热闹,人们穿着传统的服装,跳着民族舞蹈,唱着传统的歌曲,庆祝新人的幸福和新的开始。
白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保持和传承这些传统习俗,白族人能够更好地弘扬自己的文化,并将其传递给后代。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白族人身份认同的象征,也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的民俗文化(白族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 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 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 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2.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3.语言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 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 20世纪50年代白语方言调查以后,将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 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故又改称怒江方言。 也有将白语三大方言改称西部(怒江)、中部(剑川)、东部(大理)的新意见。 4.文字 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 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5.传统节日 三月街(观音市),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剑川骡马会,本主节,蝴蝶会,茈碧湖歌会,西海歌会朝鸡节,耍海会,葛根会。 6.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期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 扩展资料: 部分禁忌: 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三月街禁止杀生。 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 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 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
白族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大理白族的非遗文化有:白族扎染技艺、绕三灵、白剧、大理三月街、白族民居彩绘、大理白族三道茶等等。
1、白族扎染技艺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蓝根)。2、绕三灵
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国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白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白语称“观上览”,又称“祈雨会”,主要传承和流布于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大理白族为求雨祈福、祭祀本主而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3、白剧
白族,是流行在云南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白剧与白族民间歌舞“打歌”有关,它是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形成。4、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又名“观音寺”,为滇西第一大集市,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美誉。5、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是白族建筑开始广泛使用彩绘的时期。经元、明、清几代的发展,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建筑彩绘的应用也由宫廷式建筑和寺庙建筑向民居建筑扩展。6、大理白族三道茶
大理白族三道茶,是白族人待客的重要传统礼仪之一,从制茶、敬茶到品茶都有一套颇为讲究的仪式,在婚事、建房、丧葬等重要场合中都能喝到。
白族民俗文化特色
白族的民风民俗: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也就是祝人们步步高升了。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民居建筑还有泥塑,造塑多为龙凤、古瓶、花卉。照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白族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火把节。
白族的民俗文化简介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42、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49、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
白族民俗文化特点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如下:
白族人非常讲究长幼之分,男女之别,且白族人非常爱惜粮食,吃饭的时候,不能掉米粒,掉了也要捡起来吃,另外吃完饭要注意摆放好碗筷。
白族人在过节的时候也有忌讳,大体上来讲,从农历年三十到初一,都是要注意不能欠人东西,欠了东西要还,不能吵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而且年初一的时候,不能用刀子或者铁刺类的器具,而且白族人是不喜欢他们坐在自己家里的门槛上的,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白族节日:
1、三月街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
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2、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3、绕三灵
白族绕三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
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也有所记载。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族
关于“白族的民俗文化(白族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的具体内容,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