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傣族民俗文化 傣族饮食的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傣族民俗文化 傣族饮食的特点

傣族民俗文化

作为中国民族之一的傣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饮食特点。傣族民俗文化深受佛教和波夫教的影响,其饮食文化也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傣族饮食以米饭为主食,稻米的种植和加工技艺在傣族人民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傣族人民通常以粳米为主要食用米,制作出口感香糯的米饭,以及各种精美的米饭制品。傣族人民还擅长将米面制成米线和米粉,用来烹饪出各种酸辣可口的米线汤和米粉菜肴。

傣族饮食以蔬菜、水果和肉类为主要配料。傣族人民喜欢食用新鲜的蔬菜,如豆芽、荠菜、芥菜等,它们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傣族人民还善于烹调各种野生动物肉类,如野猪肉、山鸡肉等,它们肉质鲜嫩,味道独特。傣族人民还喜欢食用各种海鲜,如虾、蟹、鱼等,它们鲜美可口,营养丰富。

傣族饮食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傣族人民尤其崇尚佛教,认为素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傣族人民在重要的佛教节日时,通常会选择素斋。素斋是一种以豆腐、蔬菜、水果等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它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还符合傣族人民对于生态环保和动物保护的观念。

傣族饮食的特点不仅体现在食材的选择上,还体现在烹饪方式和餐饮礼仪上。傣族人民喜欢用火锅、爆炒、拌炒等烹饪方式,使食物保持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在餐饮礼仪方面,傣族人民注重庄重和礼貌,通常在进餐时会行酒令,互相敬酒,增进友谊,体现出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傣族饮食以米饭为主食,以蔬菜、水果和肉类为主要配料,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傣族人民对于生态环保和动物保护的观念。傣族人民的烹饪方式和餐饮礼仪更是彰显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傣族民俗文化 傣族饮食的特点

傣族的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多元一体性等特点。

民族性。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宗教性。傣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佛教传入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现象。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区的傣族人民,以信仰南传佛教为主,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即“双重信仰”。元江、新平、金平、元阳、大姚等地区的傣族,因佛教势力没有传入,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即“单一信仰”。

多元一体性。傣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字符为傣语字符 。傣文拥有多种方言文字,其中中国境内的傣族使用有四种,即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中国境外则有泰文、老挝文等。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进,中国境内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扩展资料:

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诸多说法

1、迁徙说

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

2、土著说

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

傣族主要民风民俗

欢乐的泼水节与那动听的传说,不仅仅属于傣民族的。每逢傣历新年的到来,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欢庆,举行泼水节活动。国内外游客也非常喜爱和向往这个色彩缤纷的盛会,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识傣家的泼水习俗。既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旅游部门(包括旅游企业)就应该负责任地搞好泼水节活动的宣传,让这个风靡中外的民族节日有它本来的面貌和历史。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内,这个节日活动更应具有传统色彩和民俗情调。

泼水节在傣语叫“楞贺尚比迈”,因傣历元旦在六月,又称做“六月新年”或“六月节”(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泼水仪式活动又是此节的主要活动,据一本叫作《车里》的史地小丛书里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浴佛之后,民众更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事。”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傣历新年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赛龙舟、放高升、丢包、放火灯、赛鼓、跳孔雀舞、泼水祝福以外,增加了体育表演、文艺演出、游园联欢、放氢气球等,慢慢将浴佛仪式活动淡化了。作为以保护、发扬傣族传统文化为重要宗旨的傣族园来说,要不要恢复那些浴佛仪式活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拨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断了恶魔的头。但滚落地上的这颗头颅竟又变成了新的灾难,倾刻间邪火熊熊,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七个姑娘把魔头轮换怀抱,直到腐烂。每轮换时,她们便打来清水相互泼洒,去除污秽。七姊妹大义灭亲的果敢行动和功绩,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热情赞颂。深深的怀念变为了永久的敬意。也为了纪念麻哈捧重修风雨冷热法公诸于世,人们就把魔王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的日子,定为泼水的日子。这一天,浴佛之后,人们就用清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长。

水的民族视水如生命,每逢泼水节日的到来,傣族村村寨寨就变成了欢乐的世界,飞洒着水的柔情和友谊。如果您旅游的时间短 可以考虑一下:西双版纳傣族园西双版纳傣族园座落于素有“孔雀羽翎”之美称的橄榄坝,距州府景洪27公里,是西双版纳州精品旅游线——东环线的主要旅游区。傣族园平均海拔约540米,园内地势平坦,地处热带北缘,气候属热带内陆山地气候型,兼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全年无四季之分,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干湿分明,雨量适中,全年基本无霜。年平均日照1800-2300小时,年平均气温18.6-21.9℃,最冷月平均气温13-15℃,最热月平均气温24-27℃,年平均降雨量1200-1700mm。

傣族园总体规划占地336公顷,主景区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共有村民326户,1536人。傣族园是西双版纳之魂,是西双版纳唯一集中展示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体育、建筑、生活习俗、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等为一体的民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这里幢幢精巧别致的傣家竹楼和佛寺古塔掩映在绿树丛中,透着一种自然、纯朴、宁静。竹楼周围栽种着香蕉、芒果、荔枝、木奶果、蕃木瓜等热带水果,还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树、贝叶棕树和亭亭玉立的槟榔树,把傣家竹楼打扮得格外妖娆。居高眺望,园区里的五个傣寨,好象被巨大而美丽的绿孔雀尾巴覆盖似的,根本看不清村庄和竹楼,只有清晰的看见右面的澜沧江水和左面的龙得湖,靠徒步旅行,才能识别真面目。

园林学家说,傣族园是庭院园林的典范;历史学家说,傣族园是一座活着的民族历史博物馆;植物学家说,傣族园是植物王国的基因库;文学家说,傣族园是人间仙境,是远离闹市,难得寻找到的世外桃园……2006年5月,全国知名作家舒婷、关仁山、张昆华,孙惠芬、欧之德等九名作家来傣族园采风后,被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所倾醉,发出这样的感慨:云南因西双版纳而有名,西双版纳因傣族园而美丽!傣族园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以傣乡风情为背景发展傣家民俗旅游。主要活动内容有:

1、常设旅游活动项目:

寨门迎宾:每天100名傣家小卜哨参与迎宾活动,为游客跳迎宾舞、唱祝辞、洒水祝福,游客能感受到傣家人的热情、淳朴的民风民俗。

傣族村寨参观: 欣赏亚热带傣家庭院风光及干栏式建筑,品尝热带水果。

傣族手工艺展示:根据五个自然村寨的特点,各有侧重开展织锦、傣族民间首饰制作、榨糖、制陶、贝叶经的制作等民族工艺品的展示活动。

傣族民间音乐演示区: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的领略观看葫芦丝演奏、赞哈表演、巴乌独奏、竹楼恋歌等生活情景。

傣家民居参观、傣家做客:向游客展示傣家干栏式建筑特点,体验傣家的待客礼仪,了解傣族居住环境和竹楼文化。

曼春满古佛寺参观:感受小乘佛教对傣族生活的影响力,在曼春满古佛寺游客还可以参加拴线、念经、烧蜡条香、抽签等佛教活动。

赶摆:在赶摆场上,游客可以尽兴品尝傣家风味烧烤和时令新鲜水果。

歌舞表演:勐巴拉娜西艺术团以优美的舞蹈向游客集中展示傣家的传统民间文化和傣家少女的亮丽风采。

天天泼水节:开展有100名傣家小卜哨参与的大型泼水活动,让游客能体验到傣族泼水节——“东方狂欢节”的喜庆。

傣家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根据季节特点,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斗鸡、丢包、赛鼓、燃放贡菲(孔明灯)、赶摆、赕佛等活动。2、专项旅游活动项目:傣家乐

通过在傣族村寨一天的吃、住、行、游、购、娱,以游客的参与性来体验傣族的历史、艺术、宗教、饮食、服饰、民居及民风民俗,通过富有趣味的活动,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充分了解傣民族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生态观念。

傣家乐的具体活动内容是:学一首傣家歌、跳一曲傣家舞、吃一顿傣家饭、住一宿傣家楼、观一次傣家景、干一回傣家活、泼一身幸福水、做一天傣家人。曼迈桑康风景区曼迈桑康(节日的寨子)位于旅游东线——勐仑线41公里处,距离傣族园11公里,交通便捷,水域面积约1000亩,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傣族园在成功推出“天天泼水节”活动后,又在这里隆重推出赛龙舟、放高升大型系列民俗活动,与“天天泼水节”活动联袂打造“泼水节·印象”,为游客全方位展示泼水节的完整节庆活动和丰富的内涵。秀美的风光、亮丽的小卜哨、浓郁的风情、节日的喜庆、竞渡的激烈……都会带给游客一种如痴如醉的感受。

泼水节印象的主要特色内容是:以传承的历史空间为背景,以天空为幕布,以青澈广阔的水域为舞台,以鲜活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风俗为展示内容,以五百名的原生态表演队伍为游客倾情再现西双版纳泼水节的系列节庆活动。其主要观赏内容有:观赏洒拉比英(姊妹湖中的姐姐湖)的美景——浮桥戏鱼——吊桥观湖——泼水节印象水上节目展演:

第一场:水上歌舞——孔雀公主与傣族王子(婻木婼娜与召树屯的传说)

第二场:傣族水上风情展演——傣女沐浴、傣族捕鱼、竹筏泛舟、竹楼情歌。

第三场:丢包传情、拴线祝福、傣家少女敬酒迎宾。

第四场:祭高升、龙舟竞赛、放高升。在这里,被挂了香包的游客可以作为龙舟队长参与体验傣族原生态的龙舟竞赛活动,所在的龙舟获胜,嘉宾还将荣幸地坐上傣王轿,感受一份特别的惊喜和激动。游客还能品尝到有名的曼迈桑康烤鱼、毫诺索(年糕)、糯米饭、糯米香茶住宿●(推荐):傣家乐学一首傣家歌、跳一曲傣家舞、吃一顿傣家饭、住一宿傣家楼、观一次傣家景、干一回傣家活、泼一身幸福水、做一天傣家人。傣家乐的食宿标准:

傣家住宿(价钱随旅游季节和住宿条件不同而异)

旅游淡季: 单间:20~~30元/人 通间:15~~20元/人

旅游黄金周: 单间:30~~50元/人 通间:20~~30元/人景区挂牌傣家乐接待户

岩 约 曼乍村寨36号 电话:2504032 曾到北京受CCTV"新闻会客厅:小崔会客"栏目采访

岩 光 曼乍村寨31号 电话:2504065

岩 腊 曼乍村寨22号 电话:2504029

岩 化 曼乍村寨16号 电话:2504060

玉 温 曼乍村寨29号 电话:2504043岩香中 曼春满村94号 电话:2504315 为景区接待国内外领导、贵宾重点接待户

玉 温 曼春满村39号 电话:2504286

岩 拉 曼春村寨55号 电话:2504251岩罕井 曼将村寨26号 电话:2504922

岩光虎 曼将村寨25号 电话:2504228岩 勒 曼嘎村寨 1 号 电话:2504091●如果您不想到傣家住宿,您可以到宾馆下榻

(推荐)

景区内 傣族园宾馆景区外 大世界宾馆

橄榄坝宾馆均为标间 价钱随旅游季节和住宿条件不同而异

旅游淡季: 50~~80元/间

旅游黄金周: 100~~120/间饮食在这里您可以享受到风味独到的傣味菜,傣味菜在云南菜系中独享盛誉,最具代表性的有:香竹饭、喃咪、油炸青苔、酸笋煮鱼(鸡)、炸牛皮、菠萝饭、傣味拼盘、包烧以及最具特色的剁生和白旺。夜晚可以到景区外的橄榄坝街上品尝豆腐摊(傣族宵夜大排挡)。在这里你还可以享受到风味小吃,傣味烧烤(最具代表性香茅草烤鱼、鸡)、考罗嗦(傣族年糕)、凉拌木瓜等等,并可以品尝到丰富多采的热带水果。泼水节的具体时间是4月12日 -16日

傣族的文化风俗是什么

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村寨多在平坝近水的地方。干栏式建筑和竹楼别具风格。饮食以大米为主,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爱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男子服装上著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长管裤,多用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着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为花色长筒裙,结发于顶,插梳子或顶花头巾。德宏傣族妇女婚前穿白色或浅蓝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著对襟短衫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妇女多束发于顶。婚俗:婚前社交自由,小伙子找到合意的姑娘后,请父母托媒说亲。丧葬:行土葬、火葬和水葬,以土葬为主。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在傣历六月(公历4月)举行,传说很早以前,有七位善良民女杀死了霸占她们的魔王,但遭魔火烧身,众人见此情景,皆泼水灭火相救,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为民除害的七姐妹,每逢新年,便用水相泼,洗尘去污,祝福在新的一年里消灾祛祸,身体健康。礼节:老人受尊敬,村中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家庭、邻里关系和睦,很少吵架;晚辈从长辈面前经过,要弯腰细步,以示对长者的尊敬;热情好客,过往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还备有专门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还漂亮。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著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一定要把鞋脱在门外,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及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烧柴必须先从根部烧起,并且只能从三脚架的两侧续柴,不用火时,只能用灰埋或任其自灭,不许用脚踩灭。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衣服不能用来当枕头,枕头不能坐,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下方。禁止禁止在菜园里大小便。进佛寺前要在门外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顶。傣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著头发进寨子。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揣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著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哗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4093?fr=ala0_1_1傣族的民俗是什么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习俗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著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婚俗“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著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擡著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擡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著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食俗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傣族地区潮溼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菸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节庆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傣族的风俗习惯到底有哪些? 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傣族龙舟比赛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著,“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著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傣族有哪些习俗 一、民居习俗: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二、服饰习俗: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三、饮食习俗: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四、节庆习俗: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种餈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泼水餈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团,包红糖蒸熟,再裹上一层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叶包好可作待客点心。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傣历7月15日)、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五、日常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著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傣族的节日习俗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 *** 、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鼎,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 *** ,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开门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泼水节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著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节日期间去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著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等。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禁忌什么? 傣族的禁忌吃饭时要有礼貌,不能抢著吃,不能在别人筷子下面挟菜,不能用筷子打猫、打狗,饭吃完后再添,不能将锅端起来。吃饭时不能随地吐痰。不能用脚踢凳子给别人坐,不能用脚踢烧着的木柴,添柴不能在灶里添,烧柴时必须先烧大的一端。家长的床铺(多在火坑旁)任何人不能往上坐。家长有一瓶“圣水”放在床边,任何人不能动。睡的床不能头向门,认为这样不吉利,因为人死了才头向门外。衣服破了不能用裤子补,认为这样会受穷;不能用上衣改做裤头;衣服也不能用来当枕头,枕头不能坐。女子的衣服不能晒在高处。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弯腰细步,以示尊敬;不能摸别人的头。不能在别人面前放屁,如实在忍不住放了要马上跑开,不能站在别人面前。杀鸡不能先砍头,吃鸡腿不能只吃一只而只能吃一对。不能在家里剪指甲,否则认为不吉利。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随意移动。进佛寺必须脱鞋;看见佛爷必须跪拜;走路时不能踩着佛爷、和尚的影子,不能摸他们肩膀以上的部分;在佛寺询问物件,只能嘴说,不能用手指或脚踢;妇女在经期或刚生过小孩不能进佛寺。傣族村内有庙,庙旁有神树,经过神树下面时不得骑马、打枪。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芒种日)过后,生产大忙,禁止谈恋爱和办婚事,直至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冬至日)后,男女青年的社交才变为正常。在德宏傣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⑴不能称傣族为“摆彝”,要叫他们“傣族”。⑵每寨都有寨神,在寨头有寨神庙,外人不能进去。⑶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柴火只能由三脚架两边凑入。⑷不能跨过火塘,更不能触破火塘上的沙罐(烧茶的罐子)。⑸在傣族家中,不能随意闯入主人内房;未满月的产妇在家中,外人不能进去。⑹夜间不能到只有一个女人的屋中谈话。⑺在路上遇见一个女人时,最好不要与她谈话、同行,尤其是已婚的妇女。⑻傣族夫妇,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喜欢住在一起,洗脸、洗脚都用不同的盆子。⑼遇婚丧、新屋落成时,来的客人男客由男的招待,女客由女的招待。⑽不能砍折郊外或村外的神树,也不能在神树下大小便、拴马。⑾傣族男女青年夜晚谈恋爱,最好不要用电筒去照射,否则,男子会开枪或持刀相向。⑿遇祭寨时,外人不能进寨,寨子里的人要出来,也必须等祭寨完毕。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也还有许多禁忌:⑴傣族村寨里有以竹或木编的台子,并树木桩,称为“哉曼”,意为“寨心神”,不能坐踏或拴马。⑵不能移动或触弄神树下送鬼的鬼匾、鬼篮、鬼台、竹竿等祭品。⑶旱地或菜园里,不能大小便;坟场上的森林不能砍伐。⑷佛寺里的鼓不能随便敲打,神像及作赕用的戈矛不能触摸。⑸到傣族家中至楼口要脱鞋,进去后脚步要轻些,不能用脚跺楼板。⑹房子内的中柱(傣族屋里,一般都有四根大柱,侧面较矮的两根代表女性,中间高大的两根代表男性。中间靠里面的一根楼上一端贴有色纸,插有蜡条,是老人死时才靠的)一般人不能靠,不能挂东西,楼下的一端不能拴马。⑺楼下的磨不能空转,碓不能空踩。⑻正在燃烧着的柴不能用脚踏,烧过的火炭不能用脚搓或扫。⑼在傣族家中,不要吹口哨。⑽在傣族家中睡觉时,头的方向最好不朝向主人的内室。睡前不用小篾树最好侧放在一边。⑾不能跨过妇女的脚和触摸妇女的发髻。⑿有丧事的村寨,寨内的人禁止到其他村寨。...傣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著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 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傣族的习俗 1.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著,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著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3.服饰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 *** 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著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4.禁忌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5.饮食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仲富兰 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兰 3)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

傣族饮食的特点

傣族的饮食习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

1、傣族饮食嗜酸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

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2、傣族喜欢“食野”

所谓“食野”是指傣族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植物,如食“温顿”(一种生活在怒江沙滩上的虫)、食蝉等;也有植物的,如野生的蕨菜、刺苞、鱼腥菜、香茅草、“摆夷拄棍”(一种长绿植物,食其嫩芽,因傣族最喜欢食之而得名)。

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作用。傣族饮食文化中的“食野”特点证明了傣族人民认识自然,崇尚自然,反映出傣族人民一种淡泊、闲适、随意的心理特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

3、傣族喜欢“食花”

攀枝花、白花、芭蕉花等植物的花,傣族人民将其佐以调料做成美味绝伦的佳肴。

在傣族饮食中的食花习俗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将一种名为染饭花的花摘下洗净,将染饭花加水煮后弃花留水,将糯米放入黄色染饭花水中浸泡约4小时,使颜色入米心,再将着色的糯米捞出放入甑子内生蒸至熟,然后倒入盆内反复搅拌。

米饭呈现出花朵的黄色,食之松软可口而略带清香。此饭一般在清明节时做,做好后将其作为祭祀先祖的“供饭 ”;或在节日宴席上和其他菜肴相配,因其色香味俱全,从而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4、酒为傣族人民所嗜爱,一般都是自家酿制,度数不高,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槟榔的习惯也很普遍。嚼食槟榔要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拓展资料:傣族服饰服饰特点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1、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2、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

(1)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

(2)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

(3)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4)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参考资料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云南少数民族:傣族

傣族一年有多少个节日

傣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傣族的传统节日众多,主要有门节、开门节、泼水节、花街节等。

1、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开门节(傣语“翁瓦萨”),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傣族的关门节、开门节当天,傣族各村寨的居民们都要去佛寺参加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并且还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2、泼水节

傣族的泼水节,傣语叫做“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其重要程度相当汉族的新年,所以泼水节又被称为是“六月新年”。

泼水节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大概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美好的日子”。泼水节一般举行3天,前两天是送旧,是迎新。

在泼水节的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都会沐浴,然后着盛装前去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妇女们会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之后,青年男女退出,然后相互泼水祝福。

3、花街节

花街节是傣族为隆重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三日。节日当天,傣族的上千名青年男女会身着盛装集聚花街。如果情投意合的话,两人就会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两人一起吃。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基本定下了。

END,关于“傣族民俗文化 傣族饮食的特点”的具体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